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608

藉由與成熟、普遍的乙太網路與TCP/IP協定的結合,iSCSI可在提供SAN的特性的同時,兼具低成本與容易部署管理的優點,成功取代早期的其他IP儲存協定,成為當前IP儲存的標準。

 

iSCSI儲存設備的銷售額,近年來也以每年超過兩位數的百分比迅速成長。因此這次採購特輯我們將介紹市場上三大類型的iSCSI儲存設備,並藉由測試分析不同類型產品的優點與缺點。

IP SAN的代名詞:iSCSI
在各大廠的支持下,iSCSI已經成為IP SAN的主流,現在市場上也出現了3種類型的iSCSI解決方案。但其實早在5~6年前就有廠商提出了IP SAN解決方案,如NetApp在2001年推出的Virtual Local Disk(VLD),就能在Windows環境下利用IP網路傳輸區塊(Block)型態的資料,從而實現了以IP網路作為通道的SAN。

擴展SAN應用範圍
由於iSCSI的出現,過去對SAN領域望之卻步的中小企業,現在也能藉由建置IP SAN來享受SAN提供的種種好處;而對已經建立FC SAN的企業來說,在有了IP SAN以後,任何有乙太網路卡的伺服器都能連接上SAN,所以過去許多無緣享受SAN的非關鍵應用系統,現在也都能連接SAN,大幅擴展了SAN的應用範圍。

從軟體模擬到專用硬體,多樣化的連接方式
iSCSI發起端最基本的需求是乙太網路卡以及對TCP/IP協定的支援,另外還要處理被包在TCP封包中內含SCSI指令與資料本體的iSCSI PDU(Protocol Data Unit)。依負責處理封包的方式不同,iSCSI的發起端設備有3種類型,即普通乙太網路卡+iSCSI initiator軟體、TOE網卡與iSCSI HBA(Host Bus Adapter)。

常見的iSCSI儲存設備類型
對應於不同類型的iSCSI Target,iSCSI儲存設備也可分為以下三類:NAS+ iSCSI Target、專用iSCSI磁碟陣列、FC-iSCSI多協定磁碟陣列等。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605

其實不需要用到牛刀才能殺雞。技術方案的採用,你需要根據團隊本身的條件與專案需求,而非只看技術強弱。技術方案一旦選錯,後續發展將受限。

 
我們曾經談過程式設計員對於追求新技術的焦慮。許多程式人總是深陷在追求新技術的焦慮之中,唯恐自己所用的,不是最尖端的科技,沒有走在時代浪潮的最前頭。所以,總是努力地隨時做好技術升級的心理準備,只要用到的程式庫或應用程式框架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下載、更新,並且馬上嘗試應用。

除了對於新技術的焦慮之外,程式人在選用技術時,除了可能有極力追求「新」的心理趨向之外,其實,還有另一種趨向;極力追求「強」。

技術方案一旦選錯,後續發展將受限
當我們在準備啟動一個開發專案時,通常在選用技術方案的條件訂定上,先依據專案本身的背景、團隊成員的擅長的技術能力、以及專案的需求,以及限制條件(硬體、平臺、時間、資源等等)。

技術方案的選用這一環,許多人往往忽略。事實上,你所選用的技術方案,往往影響到整個專案進行的模式。而這項因素最後就會呈現在專案進行的時程、以及專案本身的品質。選擇一組合適的技術方案,可以讓時程順利進行,品質也能維持。但選擇不適合的技術方案,便有可能造成時程的延遲,也有可能造成所開發的軟體品質不佳。

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完全以JSP開發的網站系統,尤其愈早期的網站,愈常看到。這類的網站,直接在JSP中處理完所有的工作,包括直接用JDBC連接資料庫、沒有畫分出MVC三種角色,工作全部混雜在JSP之中……等等。可以想見︰當系統範圍超過某個門檻之後,這樣的開發方法,很容易引發許多問題,例如不容易除錯、難以提升資料庫存取的效率等。尤其是遇上了需求變更時,程式的修改成本,更會變得相對高昂。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552

選定專案之後,從最小規模出發,建立第一個里程碑。首先試著編譯一小部分程式碼,編譯通過之後,再追求執行的正確性。另外,在心理層面上,也需克服心理障礙,視混亂如無物,才能增加生產力。

 
回收、再利用開放源碼的專案時,首先要做的,是盡可能搜尋滿足需求的開放源碼專案,接著依照專案的版權類型、程式語言、執行平臺及作業系統、採用度、專案規模及專案相依性來進行評估。

採用度、專案規模及專案相依性,是相對而言影響力較小的三個條件。一般來說,經由前3個條件篩選,已經能去除大多數的選項。倘若還有多個專案在伯仲之間時,你可以盡量選擇其中採用度較高者、專案規模和你所需程式碼較接近者、以及專案相依性較低者。

相依性越高,拆解難度也越高
採用度越高的專案,代表越多人使用,通常品質較好,因為這樣子的專案,不僅運行過各式各樣的環境及組態,同時也已經久歷使用者的考驗,品質及穩定度會有一定的水準。

專案規模和你所需程式碼越接近,代表需要拆解掉及額外組裝的程式碼越少。專案規模過大,就得投注更多的心力才能了解它的內容。

專案的相依性也關係到拆解時需要耗費的功夫。許多專案都會使用其他專案的產出,例如使用這些專案所開發出來的程式庫,或應用程式框架。當一個專案使用越多其他專案的產出時,它們之間的相依性就越高。

當你使用相依性高於其他專案的專案,意謂著你的專案也得一併將這些專案納入。那麼你的專案不僅會多出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同時體積也會變得龐大。因此,挑選專案相依性越低的,不僅可以減少體積的浪費,同時也省去拆解的力氣。

綜合上述的條件,不見得有一個專案能夠以壓倒性的優勢雀屏中選。每個專案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不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是得從中取捨,最後從眾多符合標準的專案中挑選出一個。而這個專案,就成了我們回收再利用的基礎專案。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396

回收再利用已經開放的源碼,說起來很理想,但如何找到符合的專案,並從中選擇,則是一門學問。另外,Google提供了一個開放源碼的搜尋服務──Google Code Search,提供強大的搜尋機制,幫助程式人輕鬆搜尋散落於網路世界各處的開放源碼。

 
在今天,閱讀他人的程式碼,有很大的動機,是為了重複運用這些程式碼。有現成的輪子,又何苦重頭再造呢?開放源碼社群中,有許多垂手可得的程式碼,只要能夠讀懂,並且懂得如何運用、將它們整合到自己的系統中,就有如得到了天上掉下來的生產力──這正是我們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

回收再利用的藝術之所在──利用既有資源,施以最小幅度的修改
他人寫好的現成程式碼,倘若當初開發時的目的,是做為程式庫或應用程式框架,就很適合直接拿來「重複運用(Reuse)」。因為這類型的程式碼,多半在設計的同時,已考慮到用戶端程式人(Client Programmer)的需求,因此保留適度的彈性及擴充的能力,因此,我們取得現成的程式碼之後,毋需做任何修改,便可以立即使用。

不過,除了重複使用的情境之外,還會遇上「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程式碼,並不是以程式庫或應用程式框架的形式存在,而是存在於某個應用系統之中。

這類應用程式在撰寫時,通常只考慮到自身的需求,並不會為了專案範圍以外的需求,做過多的設計(如果有的話,就成了「過度設計(Over-Engineering)」),使得我們在應用時,不見得容易將現有的程式碼客製成滿足自己需要的長相。也就是說,通常我們得經過某種程度的加工之後,才有可能從其中得到自己所需而且堪用的程式碼。

我把這樣的加工稱為「回收再利用」。

這就是回收再利用的精神──我們能找到的東西,涵蓋了需要的功能,但又多了一些不需要的部分,或許只要稍加變化之後,就能變成想要的東西。因此我們得去除不想要的部分,轉化所需的部分,才能得到確切派得上用場的產物。如何盡可能地利用既有的資源,施以最小幅度的心力,達到想要的目的,就成了這門技巧的藝術。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666

一般民眾學電腦就是從微軟作業系統開始,加上消費端PC也幾乎全面搭載Windows,這讓一般使用者連接觸到Linux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培養起使用習慣。

 
雖然近來Linux作業系統似乎在低價電腦市場有逐漸嶄露頭角之勢,但在Linux大廠都不願著力消費PC的情形下,微軟Windows獨大的局面恐將難以改變。

紅帽(Red Hat)日前宣佈退出消費性PC市場,顯露出這塊市場對Linux業者的難處。當時紅帽表示,雖然會持續推廣旗下的個人用免費作業系統Fedora,不過未來將不再發展新的消費性產品,主要是因為在消費端桌面系統獲利模式上遭遇很大困難。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543
UAC 2.1可整合IDP設備協同運作,隔離網路行為異常的電腦;同時也將網路存取的控管機制擴大到無法安裝代理程式加以管理的網路設備,除此之外,也能與微軟的NAP達成互通。

 
Unified Access Control(UAC,統一存取控制),是Juniper的網路存取控制(Network Access Control,NAC)產品。它的前身是Juniper在2005年5月推出的Enterprise Infranet,即後來的UAC 1.0,隨後UAC 2.0的版本,在2006年11月推出,而此次我們所測試的UAC 2.1,是該公司在2007年10月推出的最新版本。

在功能上,UAC 2.1有三大特色:首先,可以整合自家廠牌的IDP設備協同運作,隔離網路行為異常的電腦;其次,將網路存取的控管機制涵蓋到VoIP、印表機等具備網路功能的資訊設備,透過MAC清單比對的方式,UAC 2.1可以禁止未受管理的設備隨意連接企業內部網路,減少安全漏洞發生的機率。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486

如果CIO只是霸著過去那些上升曲線的經驗,就不會看到另外一條上升曲線。因為人的資源有限,CIO必須要認清楚,哪些過去的資產已經變成了負債,放得下,才能去累積下一步的資產。

 
在美國職場上,有一個稱為「彼德定律」的說法,意指在現今階級制的職場上,每一位員工的升遷都會遇到一個無法勝任的層次。彼德定律的原意,是指每一個人都會適才適任,在不斷升遷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的工作職位為止。可是,反過來說,當你一直停在同一個職位,不也就意味著,這個職位正是你在工作職場的終點。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 http://pud-linux.sourceforge.net/lxde.html

引言:

"這個特別版本是為了輕量級 X11 桌面環境 (LXDE) 特別打造的 Live CD,包括了最新版的 LXDE 0.3、安裝程式和 Ubuntu 8.04 的新套件。 LXDE 嘗試使用最少的系統資源並提供最好的使用經驗,讓較舊的機器也能有可用的 Linux 桌面。

相關資訊

LXDE 是一個提供輕量、快速桌面環境的專案。擁有超強的功能和過度膨脹的設計並非它的目標,它的設計宗旨是確保桌面足堪使用,輕巧並且不佔資源。更多資訊。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352&s=2

「你是否已經開始部署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了?」IDC資深分析師暨企業應用組召集人曹永暉,曾經在一場研討會上針對與會的資訊主管即席調查,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舉手,他緊接著問:「那麼是否有人想換成Linux作業系統?」結果,也沒人舉手。因為,大家都想要繼續使用Windows XP作業系統。

微軟的Windows XP作業系統推出6年之久了,已成為現今企業主流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尤其是在臺灣,幾乎超過9成的企業端個人電腦都使用微軟作業系統,Windows XP可說是微軟史上最成功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但是,再成功的資訊產品都有走入歷史的一天。

陳宏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